Release Notes:v4.7  更新: <<名侦探柯南>>TV精简计划1-721 (M12特典,M13特典,M14特典,M15特典)
      更新: <<名侦探柯南>>TV精简计划1-721 (701-721,M17)
      新增: <<名侦探柯南>>的垃圾集数 与"香槟超新星"关于<<迷途森林的光彦>>的对谈
      新增: 各种有趣的回复与思考 增加 与"某心"的对谈
      新增: 各种有趣的回复与思考 增加 与"feilixina"的对谈 与 mix的临时回应
      新增: 附录 <<名侦探柯南>>同人画廊 003 <<密封线外的柯南>>
***************************************************************************      <<名侦探柯南>>TV精简计划1-721 更新内容详见正文***************************************************************************  新增: <<名侦探柯南>>的垃圾集数 与"香槟超新星"关于<<迷途森林的光彦>>的对谈       8.1.1 与"香槟超新星"的对谈       香槟超新星:       楼主好像过分看重逻辑这个尺度了,而根本不考虑情感这个尺度.
       光彦不过是个孩子,花了一天的时间去抓萤火虫结果到最后迷路了就轻而易举放了萤火虫,
       在一个七岁孩子的心中,这就意味着一天的努力全部白费.为什么这样的情感在您眼中就
       只能用不合逻辑一句带过呢? 不知道您从柯南中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很重要的一点是
       人生多艰,假如你能站在沼渊己一郎的角度看看他的人生我觉得您就可以理解,所谓的逃犯
       的确可以被认为会以逃跑为首要目标,但逃犯也是有感情的人,再加上沼渊在组织里的黑暗
       经历,为什么就无法理解他想要回到生命最初的童真的愿望呢?
       人并不是理性的动物,很多抉择更多的关乎情感.我觉得好的动漫遵循逻辑,更出色的动漫
       能体现一种情结.恰恰在我看来,<<名侦探柯南>>就是因为有了<<迷途森林中的光彦>>、
       <<夕阳染红的女儿节人偶>>这样的剧集,才真正成为了一部出色的有情结的动漫.       
mix:       hi,香槟超新星君
       TV 289-290<<迷途森林的光彦>>其实是从700多集的柯南TV中"精选"出来的,
       也就是说,mix认为除了极少数几集之外,其余700多集的逻辑都是OK的,这还
       引来了不少质疑,许多同学认为柯南中的逻辑混乱的集数还有很多,远远不止
       mix指出的这3集.
       香槟超新星君你可以反过来想想,如果换成是要你来指出柯南TV 700多集中
       逻辑混乱不能容忍的集数,结果又会是多少集呢? mix觉得这个数字很有可能
       比3大.
       由此可见,mix对<<名侦探柯南>>的剧情逻辑的宽容度其实挺高的.
       另一方面,mix对于情感尺度也并非"根本不考虑".要知道,这篇十余万字的文章,
       所讨论的基本都是"情感"的问题,只有少量涉及"逻辑"的内容.
       具体谈谈TV 289-290<<迷途森林的光彦>>,首先,mix没有质疑过光彦的情感表现
       有什么问题,也没有质疑过这熊孩子有迷路的可能,爱抓萤火虫就抓萤火虫去,爱迷路
       就迷路去,这个mix可不管,不过..."非要用双手捂着,否则必然失败"这个侮辱智商的
       设定就不是一回事了,这种强度犹胜手铐的限制,在现实中实在不可思议,简直不像是
       灵长类动物所想出来的点子.
       所以,mix认为香槟超新星君你对光彦的判断,是自行将"逻辑"与"情感"对立起来了,
       其实这里没有什么"情感"与"逻辑"对立的问题,有的只是"逻辑混乱"而已
       至于逃犯冒着生命危险逃跑的动机就是为了再看看萤火虫,这个动机非常薄弱,当然
       如果将"情感"这个因素无限放大,将"现实"无限缩小,的确是有存在的可能性,但是,
       若无条件接受这样的设定,那么以后编剧就可以无需考虑各种因素的平衡及限制了
       例如: 为了制造杀人动机,可以乱编: A借了B五十日元,A为了不还钱,就将B给杀了.
       因为在A的心目中,五十日元这个因素"无限大",大到不惜犯下杀人罪行.
       这样的"主观情感因素"可随意无限放大的做法,也许方便了编剧,但mix觉得作为观众
       是无法接受的.正如第六章中mix引述汤姆克兰西的话:
       汤姆克兰西: "小说与现实的区别何在?  ---- 小说必须合情合理."
***************************************************************************  新增: 各种有趣的回复与思考 增加 与"某心"的对谈    10.16 与"某心"的对谈    某心:    感觉楼主对于M5和OVA9的讨论比较多- -
    某心认为他俩不是73自己画的,总是有编剧自己YY的成分- -
    但是楼主主要讨论的还是TV原作这点很赞同
    期待73亲自挑明柯哀兰三者的关系- -
    我真的只是无聊了而已,如果不对的话还请楼主海涵。    
----------------------------------------------------------------------    mix:    hi,某心
    你指出的是一个
"重要但很少有人思考"的问题,
    即
"原作者"(或可称为"初始作者")在集体创作中,到底应该被如何看待呢?    在许多由一人包揽完成的创作中,毫无疑问只包含了原作者一人的思想,
    无论剧情好坏都只由原作者一人负责.
    对于读者来说,会觉得这种"一人创作"的情况是"很自然"的,认为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样".
    但是,世上除了这种
"一人创作",还有许多作品乃是
"多人合作"完成的.
    这时,就有产生了"初始作者"与"后来作者"的区别.    
一般来说,"初始作者"对故事的把握会比"后来作者"好.    但是 <<名侦探柯南>>的情况却不一样,简单来说,<<名侦探柯南>>有3类作者同时进行创作,    
1.青山刚昌本人,只涉及漫画(包揽黑衣组织主线故事,以及重要感情线和人物性格塑造)    2.TV动画原创,只涉及动画,并且不涉及主线    3.电影与OVA与特别篇的创作者(团队?)
      可涉及重要感情线或人物性格的塑造,但基本不参与黑衣组织主线    毫无疑问,青山刚昌本人是"初始作者",而<<名侦探柯南>>的"后来作者"则包含2类人,
    一类是无关紧要的TV动画原创的编剧,但另一类人却非常重要.
    从<<名侦探柯南>>这十几年的历史来看,青山本人的编剧水平非常一般,
    而且青山对人物感情/价值观的认识明显不够深入.简而言之,青山无法
    赋予<<名侦探柯南>>足够的"深度".
    这样的结果应该是很正常的,青山本人只是个"漫画家",
长处只是"画画"而已,    <<名侦探柯南>>并非<<阿童木>>,一开始就没想过往里添加什么具有深刻思想性
    的内容,
青山本人也没读过什么书,没什么深刻成熟有系统的思想,连载柯南只是
    为了混口饭吃而已,一部彻头彻尾的娱乐片.    但是,我们回顾一下上面所说的3类创作者,其中第3类人 --- M4,M5,OVA9的创作者(们)
    这些人对<<名侦探柯南>>的看法与青山有很大不同,于是,他们在被允许的创作空间内,
    令<<名侦探柯南>>包含了一些有深度的人物感情/价值观描述.
    即使在今天,许多读者仍天真地以为,
只有"原作者青山刚昌"才是最了解<<名侦探柯南>>的人,    但实际上,mix认为,青山刚昌已经隐隐地成为了团队拖后腿的,
青山对整个故事真正有价值的
    那一部分并不了解,他也无法理解,那是因为他自己水平有限,乃无解之硬伤.    所以,<<名侦探柯南>>团队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青山限制在
"只画画"的范围,
    而剧情这种核心的东西,就应该让团队中有创作才能有思想的人来.
    综上,mix认为,
青山对柯哀兰三人的判断,并没有什么价值,    反而创作团队里那些真正理解<<名侦探柯南>>核心的创作者的想法,才是值得关注的.    ----------------------------------------------------------------------    某心:    玩了一会电脑看了一会GC演唱会回事务所溜达一看mix君回复了,
    而且又是满满的一篇,然后就心生敬畏之感.
    确切来说乃认为的三类作者
只有73本人画出来的主线才能真正地让读者知道,    "啊,柯南又出主线了"    而像什么M5、M13之类的虽然琴酒之类的全上去了大家也只能认为是伪主线,不能影响
    原著的进展.M13最后Irish要承诺带着柯南去组织总部,但是最后成功了吗?没有。
    要是成功了柯南还能出到现在?2009年柯南就该朝大结局方向进展了,但是事实是
    2013年神秘列车篇(TV)出完后又开始挖坑,而Irish最终死掉了,他最后也没有
    对主线做出什么贡献。
    也许有很多坑(世良二哥啦,赤女最后的神秘女孩啦)不是73的主意,但是最后也画在
    漫画上了,大家也开始纷纷对73群起而攻之,说一个坑不够又继续挖,但是特别篇呢?
    特别篇谁敢弄出一个主线甚至都和原来主线进行各种冲突各种矛盾?他们都不敢,
    所以那些油菜花的人去给73出主意了让他画在漫画上。
    感情线索也许如此,73本人的感情史也许根本就没有柯兰哀这样的关系,
    也许也是那些助手们出的想法,但是灰原哀这个人是73创造的,
    连灰原哀这个人都没有他们还怎么创造?
    mix君一大篇的回复也许就在阐述一句话    
“动画原创(这里特指M4/M5/OVA9)的感情线索和主线是和原作是一脉相承的”    而某心一堆辞不达意的啰嗦也就是在说    
“动画原创的感情线索不是和原作一脉相承的”    这个问题我想mix君一个看法,某心认为一个看法,
    而某心也没有抱着辩论的想法去阐述这些东西,
    所以某心想把这些想法说出来,等待以后的时间去验证。
    但是某心阐述到最后发现已经完全跑题了,因为这一堆的阐述是
    “动画原创的主线不是和原作一脉相承的”
    而mix君的一大篇不禁阐述了主线,而且阐述了感情线索
    因为某心认为mix君对感情线索的分析还是有一些正确的,某心最初发帖子就是吐槽    
“为什么把伪感情线和感情线混为一谈”    就算M5OVA9的感情阐述的有多么详细,也毕竟不像伦敦篇那样亲自把感情线索画在原作上
    我想mix君坐在电脑前面看我这一堆回复都觉得晕【因为文词各种不通顺- -
    某心其实做好了回来看见一大篇回复的准备但是真正敲在键盘上的只是一堆词不达意的话而已.    
----------------------------------------------------------------------    mix:    mix尝试总结一下某心你的观点:    
"创作团队的其他人的好点子想出来也没用,最终还是要青山画在漫画上才算确认,
     否则只能算"伪主线/伪感情线"    不知总结得是否正确?
    如果是这样的话,mix必须说,自己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
    首先,即使是柯南的漫画,也是一个团队合作的产品,其中即使是关于主线/感情线的内容,
    也无法保证100%是青山的IDEA,灰原哀是否青山本人100%独自创造出来的,目前也并无
    证据证实,在这样的
混沌状态下,坚持
"漫画原教旨主义"又有何意义呢?
    在mix看来,
只要是<<名侦探柯南>>制作方发布并认可的,都是"官方"的,不但M4,M5,OVA9,
    所有的剧场版特别版都是官方剧情进展,都必须一同考虑,即使剧场版与原作者青山刚昌
    毫无关系,都不会影响到这个判断.否则,就真的是陷入"漫画原教旨主义"不可自拔了.
    因此,某心你所说的是否和"原作一脉相承",mix认为其实意义不大,因为都是"原作",
    除非某集剧场版或TV有特别提示,"本作品乃<<名侦探柯南>>之同人作品,与原作无关",
    否则的话,700多集的TV,17部剧场版,都是"原作",里面对柯南灰原哀毛利兰高木涉
    服部平次远山和叶少年侦探团的正面侧面表面里面描写,全部都要视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绝大多数读者其实并非"漫画原教旨主义者",他们想要的只是"好看、精彩"的故事,至于原作者
    是谁,其实根本不重要,例如<<死亡笔记>>的原作"大场鸫",读者甚至还不知道其真实身份,还有
    SUNRISE的集体笔名"矢立肇"等.
在这种"团体创作"的背景下,纠结于某段剧情到底是创作团队
    里的哪位的人士的IDEA,并以此作为信奉的标准,在mix看来,不是一个明智的判断.    那也许有同学会问,既然是团队创作,成员的水平肯定参差不齐,必然会产生"好看、精彩"的段落,
    也必然会产生"扭曲、垃圾"的剧情,那我们作为观众,应该如何对待?
    mix的答案是:    
"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接受下来.不过,垃圾部分我们可以忽视甚至是无视,我们只要将目光聚焦到
    精彩的部分就可以了."    例如,在mix的这篇柯南文章中,有大量篇幅讨论精彩的M4,M5,OVA9,同时,也有大量篇幅讨论
    TV-304这样的垃圾,即使是面对TV-304这样的
"垃圾中的战斗机",mix也没有说:    
"因为TV-304太烂,所以我不承认它是<<名侦探柯南>>的一部分"    就算TV-304烂到上天入地,它也是<<名侦探柯南>>的一部分,这才是正常的逻辑.
    不过! 在对待剧情上是"垃圾"与"精彩"共同接受,
    但是! 对于创作垃圾剧情的团队成员,就不能客气了!
    在<<名侦探柯南>>的团队创作历史上,有那么一个成员,精彩的部分几乎都与他无关,
    反倒是什么飞身替情敌挡子弹,替罪犯拉窗帘这些垃圾剧情,几乎都是出自其笔下,
      这个人就是 --- 
青山刚昌    按理来说,这样一个替<<名侦探柯南>>创作团队抹黑的家伙,早就应该被踢出团队了,但为什么
    这人至今还能厚颜无耻呆在团队中? 无他,盖因世上还有不少"漫画原教旨主义"的信徒而已…
***************************************************************************  新增: 各种有趣的回复与思考 增加 与"feilixina"的对谈 与 mix的临时回应    10.17 与"feilixina"的对谈    feilixina: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相见恨晚,实在佩服,
    正如前面某一楼所言:我来漫区就是为了看这种帖子的!(茶)
    昨天下午发现的,就开始拜读,花了昨天和今天两个晚上,终于拜读完全。在这个过程中,
    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我们学校BBS动漫版上发了一个很简单的介绍性帖子把您的文章介绍到漫版,
    未曾征求意见望见谅。虽然应者寥寥,但这个也在意料之中,做好自己能做的就好了。
    帖子链接:
http://www.oiegg.com/viewthread.php?tid=1662879&extra=page%3D1    很对不起楼主,我不是柯南Fans,也既不是哀党也非兰党,所以在楼主最初的小学篇题目
    都没有回答全对的情况下,不顾楼主的劝说读完了全文;但我几乎能理解全部楼主所说的。
    发现楼主这篇文的价值,是从那个趣味问题——“   8.2.5 蝙蝠侠与柯南的共同原则”
    开始的,有一种社会学和关于媒体文化研究的感觉,一下子让我感觉到了文章的质量。
    于是水流而下,酣畅淋漓。
    对于我,您的这篇文章让我开始反思与漫区讨论的主流深夜动画差异很大的国民动画。
    我在昨天那篇匆匆而作的介绍文里写道:    
引用 
一直有些未曾言说地鄙夷大众流行物,网络小说鄙夷唐三,番茄,梦入神机;动漫鄙夷民工漫;
    但越来越发现那些才是主要的文化承载物,他们在主流文化和市场无微不至的注视下战战兢兢
    地生存,经历的是最为严苛的要求,最为符合社会和市场的要求,也最能体现社会和市场的规则,
    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任.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具有研究价值的.任何人都有思想,但绝大多数人
    做不了流行物。
    当然上面仅仅是一概而论,不能深究,具体一种媒体形式是否能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还要
    看它自身的规模和受众数量,比如网络小说是否为大众主流文化产品我觉得非常有待商榷。
    这仅仅是一个尚待进一步加工的未成形的想法,但确确实实是楼主的文让我产生的反思,
    仅这一点,楼主的文就对我大有好处。同时,第二个反思,也是比较有趣的是发现——
    楼主居然喜欢LLX。可能还是我动画看得少,刚看到LLX第一季的十几集,就产生了可以
    说是我入宅以来最为强烈的愤怒感——这?是什么玩意儿!简直是对我的智商的侮辱,
    是对“政治”的侮辱!我一直的评价是LLX是一部几个儿童在王宫里面玩过家家的游戏
    ——空有宏大严肃的设定,人物、剧情、合理性却完全配不上这个设定。这部作品可以
    说是第一部让我主动产生强烈黑欲望的作品——近来的还有《翠星之加尔刚蒂亚》。
    不过最近确实有反思一下的意思,主要因为还秉持着“没有看怎么黑”的观点,准备把
    这部剧补完。楼主把《反叛的鲁鲁修》列为“值得思考之物”却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也促使我最终决定反思一下自己对鲁鲁修的态度。我在昨天的文里写道:    
引用 
作者有一个系列叫“值得思考之物”,包含有《反叛的鲁鲁修》。他似乎一直在做鲁鲁修
    的字幕,也写了一篇类似上面这样的关于《反叛的鲁鲁修》的文,我还没来得及拜读,
    但有些惊讶他居然把《反叛的鲁鲁修》列为“值得思考之物”。我觉得我是不是应该重新
    审视一下对鲁鲁修已经僵化的印象?拿一个最直白的例子,看莎士比亚戏剧的时候乍看
    有时候也会觉得之中很多人物的智商情商似乎有些低——鲁鲁修亦然。有些后悔那时过于
    冲动把两季鲁鲁修全删了,其实就算重新审视之后观点依旧,如 bqvc所言,“删了干嘛,
    隔段时间翻出来看一遍黑一下”这才是正确的姿势啊!
    虽然不是柯南Fans,但确实还是了解一定基础的,所以对楼主所分析的三角恋情节完全认同。
    至于我自己的观点,作为一个极端偏执的完美主义者,我一向不赞同“暧昧”。虽然我也能
    感受到“暧昧”的魅力,也不得不承认其实“暧昧”才是最大的看点,我却不喜欢这种不彻底。
    所以我不看柯南的一部分原因是这个,但主要原因是对于这种注定有一方要BE的剧来说,投入
    感情就会在结束时受到伤害,而剧情越长,受到的伤害就越大;因为不想受伤,所以从最开始
    压根就不碰。如果实在要选的话,我可能还是兰党吧,虽然我很理解小哀,但是正如楼主对于
    戏剧局限性精辟的分析——"新一对于兰的责任,非但不弱于现实中的婚姻关系,而且还远远
    强于现实",我还是坚定的相信兰新结局——在我的秩序里,责任大于个人。
    说到完美主义,我其实觉得楼主自称的“懒人”,也就是我所谓的“完美主义”,楼主也是
    一个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相较于非完美主义者在行为上有一个极大的差别是:
      --- “行为成本太高”,
    正因为追求完美,所以完美主义者做一件事的付出往往要比非完美主义者高太多,所以
    完美主义者轻易不做事,这种现象体现在日常行为上,就是楼主所谓的“懒”了,不知
    楼主是否赞同?
    上面全都是个人感受,算是个“读后感”,下面倒是有些关于楼主文章中呈现观点的不同意见,
    希望和楼主交流,当然上面的也算是了。下面的陈述我就不标出那些是依据客观现实分析,
    那些是YY的了,因为很多都混杂在一起。    
1.楼主举例“囚徒困境”时使用的《蝙蝠侠:黑骑士崛起》那个“炸弹困境”的例子
      和对这段剧情的态度我是不赞同的。    首先,我是不喜欢心理学的。原因无他,我认为人的行为的具有随机性(这个随机性是否能用
    数值表示都不知道),而这正是人类自由意志的基础(该观点仅仅是观点,尚未进行理论论证),
    心理学却希望量化(固化)人类的性格模式或者行为模式,然后把这个已经排除了随机性的
    心理学模式作为标准来衡量人类(比如MBTI测试的现实应用),我倾向于认为心理学模式
    只能用于描述(比如我上面关于完美主义者的描述),而不能用于评价。
    所以,在我看来楼主对“炸弹困境”的带有反讽意味的评价就有些类似拿排除了随机性的
    心理学模式作为标准来评价人类的行为,甚至要求人类的现实行为必须符合这个实验模型,
    虽然“囚徒困境”不是心理学实验。“囚徒困境”只是一个经济学模型,并不是自然规律,
    并不是说在囚徒困境中做出“纳什均衡”就是所有人类应该做的行为,如果不做就是不合理。
    因为首先“囚徒困境”升级为模型本身就屏蔽了很多信息,并且“纳什均衡”本身也只是
    一个众多结果的累积,再者将理论模型运用于现实又会排除很多可能对结果至关重要的信息。
    所以楼主对《蝙蝠侠:黑骑士崛起》这个情节的反讽,有点苛责,本身电影中相互不引爆的
    结果就是政治正确,却如果按照楼主的设想遵循“囚徒困境”中的“纳什均衡”,一则政治
    不正确,二则代表着绝望——人类的机械化与自由的丧失。试问如果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可以
    被精准预测,那么要不了多久彻底的奴役就会开始了。    
其次,“炸弹困境”和“囚徒困境”还是有本质上的差异的。    我不知道“囚徒困境”中,囚徒是否将“报复”这个因素考虑在内,比如囚徒会有这样的考虑:
    “如果我揭发了他,他10年后出来灭我全家怎么办?”不过看对“囚徒困境”的分析,这个
    因素应该是被排除了的。但是,这个因素应该属于“行为的结果后后果”,就是指在选择行为
    导致获罪/释放这个结果后可能的后果。可能因为"囚徒困境"中结果后后果的出现与行为结果
    时间间隔太长,这个因素不作考虑,但在“炸弹困境”中,这个因素就被提到很高了,因为
    它直接涉及在“炸弹困境”中无法被忽视但是在囚徒困境中基本可以不用考虑的两个核心概念
    (因素) --- “道德”和“合法性”。
    你可以把“炸弹困境”简化为“囚徒困境”,但单考虑一条船,其实也可以简化为一起故意
    伤害案:犯罪分子A拿枪指着路人B说:去把地上的刀捡起来,把路人C杀了,要不我就杀了你!
    我非法律专业,但我相信如果B在C没有首先主动实施对B的伤害行为时真的杀了C,那么故意
    伤害罪应该是跑不掉的。
    放到两条船“炸弹困境”中,情况有些变化,但结果一样。B可以反抗杀A,但B无法判定C是否
    正拿刀来砍自己;在“炸弹困境”中由于可能的故意伤害行为是瞬时完成的,所以在B没有被
    炸成碎片之前,B都无法肯定C正在实施对B的故意伤害行为,所以B只要提前C摁下摁钮把C炸死,
    就类比于“我觉得他可能要杀我,所以我把他杀了”,这个行为同样是故意伤害。这就需要
    B和C考虑行为合法性问题,因为两船当事人会考虑到这个事件结束后他们很可能还要回归
    秩序社会(虽然如果两船相杀会可能促使无序社会产生,但船上的人一则不会认为这种可能
    一定会发生,二则即使无序社会真的会发生,但秩序社会原有暴力机关的崩溃需要时间),
    那么一定要考虑现在的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后后果:如果我现在做了不合法行为,就算活下来
    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还值不值得。其次是考虑道德问题,由上分析,如果采取纳什均衡
    策略,两船上人的行为显然不合法,如果《泰坦尼克号》最终所倡导的价值观仍为现在的社会
    主流价值观认可的话,那么这种策略下的行为必然会被视为不道德的“自私”行为,要承担
    道德谴责,而这种道德惩罚如同法律惩罚一样,会是极短时间内发生的“行为的结果后后果”,
    必然会被列入“炸弹困境”中的选择者们的考虑范围。总之一句话,不同于“囚徒困境”,
    由于法律成本和道德成本不能忽略,“炸弹困境”并不能作为“囚徒困境”的事例,因此
    “炸弹困境”中最终做出相爱相杀的决定的可能性难以估计。    
2.作为旁观党对小兰态度的异议。    作为旁观党,我认为楼主作为哀党还是在对小兰的评价时还是有些偏颇之处的,特别是在和
    “清辉”讨论的时候。似乎你们没有意识到“小兰不知道自己有一个情敌小哀”这个事实。
    在“清辉”的发言中,有这样一段:    
引用 
我是认为,兰的状态是一点都没有其他任何追求,只是在空虚的指望着新一回来,
    一心期望着之后直接当上新一这位高富帅的老婆。并且在这等待的过程中,利用
    种种舆论导向来营造一种“新一只能娶她,不然就是负心汉”;“新一欠了她很多,
    都是兰自己一人在付出”的舆论氛围。
    你并没有对上述观点进行反驳,并且还有如下发言,所以我倾向于相信你对上述观点是认同的.    
引用 
---- 兰对新一实施了“精神”与“道德”的双重绑架。
    ---- 灰原哀乃是属于"西方独立人格与东方传统淑女的完美融合体。(删除 XD)
     这次mix高兴地发现自己与清辉酱你的看法其实几乎完全一致呀! (撒花)~~
    对不?
    好了,我的问题是:对小兰的这些评价会不会是站在上帝视角的观众所带有的对小兰天然的偏见?
    现在小兰的信息情况是: 小兰只知道新一走了,忙于某些公事,一时间没有回来。小兰不知道
    柯南是新一,不知道小哀喜欢新一(至于小哀喜欢柯南否,这个我就不知道小兰是否知道了)
    既然现在小兰并不知道自己有一个情敌,那么,你们的这些“只是在空虚的指望着新一回来,
    一心期望着之后直接当上新一这位高富帅的老婆。并且在这等待的过程中,利用种种舆论导向
    来营造一种‘新一只能娶她,不然就是负心汉’;‘新一欠了她很多,都是兰自己一人在付出’
    的舆论氛围”是否就是把你们的认知加到小兰身上而没有分析小兰的处境和真实的想法?
    比如,你们认为小兰“空虚地指望”,在不知道新一情况,甚至不能打只能接电话的情况下,
    你如何能够强求小兰像小哀一样给予新一全方位的帮助?除了等,小兰还能干什么?
    再比如,站在小兰的视角,新一一直不回来,不知道去干什么了,就是典型的异地恋,那么
    打电话的时候温存一下,过节的时候挂念一下,不是在正常不过的表现,如何会有“利用种种
    舆论导向”这种目的性极强的心理和行为?现实生活中的情侣难道就不是这么干的?现实生活
    中的异地恋情侣这么干,就算是精神枷锁?很显然并不是这样。
    《十年后的异邦人》倒算是小兰确实说出的,可以说是小兰内心想法的对新一的精神枷锁,
    但前面的日常,完全不是“兰对新一实施了‘精神’与‘道德’的双重绑架”,行为主体是兰,
    但支撑兰把行为进行下去的心理想法完全不对。这甚至无法用楼主提到的"行为的期望"与
    "实际结果的影响"的关系理论来解释——因为兰的行为太正常了(除了那个再等十年的枷锁),
    一个正常的恋爱中的女性都会做。如果要说的话,只能是编辑的恶意——是编辑通过促成
    "兰 <-> 观众" 的信息不对称,借助兰的行为完成的对新一实施的‘精神’与‘道德’的
    双重枷锁。
    综上所述,最重要的是: 一定不能把兰定义为“和哀共争一个男人的女人”,不要在这个假设下
    做出任何判断,一定要在充分考虑兰所能接受到信息的情况下再对兰进行判断.任何无视兰和哀
    的信息不对称而对比哀强求兰都是对兰的武断苛责。    
3.对楼主关于<<震动的警视厅 1200万人质>>的分析的评价以及某些异议。    刚又看了下主楼,发现我和 @不诉离伤 的核心观点一致。我是在写好下面这些之后发现的,
    可不是抄袭哦。楼主你也并未对 @不诉离伤 的观点进行回复,因此下面这应该不算多余。
    就对<<震动的警视厅 1200万人质>>评价的大方向上,我非常赞同楼主的观点——    
引用 
2003年的开年Special,画面非常不错,可惜剧情却是完全一塌糊涂.
    破案线索完全是牵强附会,毫无逻辑.最关键的是本集中出现的几乎
    所有处理事件的方法以及角色们的价值观都是错误与混乱的,为什么
    明知不合理但编剧却还要乱写? 因为只有这样故事才能串起来呀!
    因为就整个事件的逻辑而言,正如楼主所言,炸弹魔所持有的逻辑根本狗屁不通,通过这种
    方式也根本无法达成所期待的批判警员良心的目的。整个事件的基础建立在一个逻辑根本
    狗屁不通的犯罪分子的行为上,这是这个事件荒谬性的本源。
    但是,在整个事件中,也并非像楼主所言,所有角色的价值观都是错误和混乱的,因为其中
    的两个最主要的角色价值观都可以说是没有问题的。
      --- 松田 和 柯南。
    首先,分析 松田 的送死行为。
    如何判定编辑写出某个行为,安排某段剧情是否正当?只能首先假定这个行为事实发生
    是合理的,逆推该行为在这个情境中发生是否有合理性:
    存在发生该行为的合理性→该行为发生正当,该情节安排合理;
    不存在任何发生该行为的合理性→该行为发生不正当,该情节安排不合理。
    在楼主看来,松田是没有理由送死的。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但是通过另一种方式思考和解释,
    我却依然可以将松田的行为合理化 —— 松田不送死是符合逻辑的,送死也是符合逻辑的,
    如我上文所言,人的行为的随机性是永远不应该被抹杀的,所以这两种选择都是具有相当
    合理性,至于松田选择什么,就无法下定论了。
    继续分析 松田 的送死行为背后可能的合理逻辑。
    首先我们要梳理的是松田送死行为的背景。
    截止松田死掉之前,4年前的炸弹魔 杀掉了松田的搭档 荻原,在三年中一直通过传真给
    警察数字321,当年又给警察书信。那么关于炸弹魔目前可知:炸弹魔在四年中并没有因为
    意外而死亡;炸弹魔依然准备和正在施行报复警察的行为。目前不可知:炸弹魔的几乎所有
    信息,包括性情、逻辑都不可知。松田死前的状态:一定要为搭档荻原报仇;追查炸弹魔
    三年一无所获;对炸弹魔一无所知;为了追查炸弹魔,被降职(这仅仅表示调查受挫,至于
    到底是不是降职,我不知道,也不重要)反省。那么,根据已知信息,我们可以有以下合理
    推测——    
推测一:松田可能一直把为荻原报仇作为第一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可以不惜一切,
           甚至导致被降级;    推测二,只要炸弹魔愿意,他完全可以从此销声匿迹。    好了,松田 送死之前的基本信息已经差不多整理完毕,现在来分析松田的送死行为。
    判断松田送死行为是否情节合理,首先需要假设松田的送死行为是合理的,推测该行为背后
    可能的合理逻辑是否存在。根据推测二可以进一步推测——    
推测三:如果想要抓住炸弹魔,只有继续陪炸弹魔玩下去,不管炸弹魔出于什么目的什么
           逻辑来玩;如果不陪炸弹魔玩下去,有一定几率炸弹魔就不玩了,从此隐匿——
           这实在完全无法得知炸弹魔逻辑和行事特点和习惯的情况下得出的最一般最不容易
           被否定的推测。    推测三就是松田送死可能存在的合理逻辑之一。松田送死可能存在的合理逻辑之二是根据推测
    一进一步假设得出:给荻原报仇是活着的意义,高于自己的生死——我相信这个逻辑成立与否
    正是松田采取两种不同选择的差异所在。这两条逻辑的组合完全可以推断出松田送死行为的
    合理性。
    以下是对松田逻辑的猜想:
    松田由于把给荻原报仇作为活着的意义,一直寻找炸弹魔犯人。但三年间一直无所获,松田
    得到的结论是:自己现在根本无法抓到炸弹魔,幸好炸弹魔还没有消失,要不自己将抱憾终生,
    然后,想要抓住炸弹魔,只有跟炸弹魔继续玩下去,如果不玩,炸弹魔有可能就此销声匿迹,
    就算是以后可能有瞎猫碰上死耗子,炸弹魔被抓到,但这个概率太渺茫了。所以,当炸弹魔
    四年后再度出现,松田表现的不是“焦急”——为首都1200万人的生命担忧,而是“兴奋”
    ——为自己终于再次有成功抓获炸弹魔的机会而兴奋。
    在这时,松田可能秉持着“不怕他一直不停的作案,只怕他从此藏匿一方,只要他一直不停作案,
    总会有落网的一天”的观点而继续参加炸弹魔的游戏——请注意,这里松田的判断不涉及炸弹魔
    行为背后的逻辑,仅仅针对炸弹魔的行为。现在松田面临的情形是——你要不陪我玩,你可能
    永远抓不到我;你只有陪我继续玩,你才有可能抓到我,哪怕这个可能是1%,只不过你陪我玩
    输了的话惩罚很重——生命哟。在强烈的复仇欲望下,1%的概率被放得很大,可以拿生命作赌注,
    这无可厚非——这个时候复仇已经超过了生命。松田不知道炸弹魔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松田
    不知道炸弹魔什么时候会玩腻了这个游戏,松田甚至害怕假如这次忤逆了炸弹魔他以后不玩了
    怎么办,松田也不知道炸弹魔平时的信誉如何,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这些都无法把握,现在100%
    能把握的就是这次——只要这次我牺牲,那么东京警察抓住你的1%概率100%存在!这里,松田
    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多么悬殊和无奈的赌局……
    其次,柯南的送死行为。有松田的送死行为在先,柯南的送死行为就容易解释多了,特别在
    考虑到柯南有心中一定要守护的东西存在的现实时。
    同样先分析柯南 在炸弹爆炸前的背景。
    柯南确定了炸弹可能存在的位置 400多处,但无法排除,只有看到提示后才能排除,这400处
    位置包括小兰所处的位置,柯南同样不知道炸弹魔的为人。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小兰有一定
    概率被炸死。那么,柯南的行为背后的逻辑就呼之欲出:为了获取那0.1%的可能救助到小兰。
    为什么不是1/400的可能?因为柯南和我们都无法肯定犯罪分子会有信誉——只能肯定,犯罪
    分子可能会有信誉。这也是一个赌局,柯南也赌上了自己的性命,因为有些东西比自己的性命
    更重要,柯南同样输不起,就算只有0.1%的概率获胜,就算到头来其实小兰那里没安炸弹,
    柯南白为小兰死了,他也要拿全部去赌。
    再次,那么,既然松田 柯南的行为都是合理的,为什么炸弹魔的行为是 逻辑狗屁不通的?
    因为通过上帝视角,我们可以知道炸弹魔想报复的是"警察这个群体",恰巧"松田"和"柯南"
    成为了报复行为的实际承受者。"警察这个群体"和"松田、柯南"最大的不同是:警察对东京
    市民的感情 完全不能够跟"荻原对复仇的感情"和"柯南守护小兰"的感情相比,任何企图要求
    "警察对东京市民就像对待自己爱人、父母甚至超过自己爱人、父母"都是逻辑狗屁不通和
    过分强求。你要行你去当警察去。
    综上所述,如果硬要说“犯人逻辑混乱很正常啦”,那么这个事件由于各种过于的巧合,
    确实没有什么太大的硬伤;嘛,所以对这个special的判断就是纯个人的了:我也觉得
    把故事建立在这样一个逻辑狗屁不通的犯人上,有点扯;这样的提示再加上这样的推理,
    更扯。虽然抛开剧情,里面煽情和高木佐藤的支线确实做得不错。所以楼主的判断也有些
    过于强求。
    PS:我觉得佐藤才是脑子被驴踢了,既然想弄死炸弹魔,为什么不在他逃跑的过程中开枪,
        非要等到他束手就擒后在说上一大堆没用的然后开枪……好吧,子供向不能太邪恶。
    最后,我觉得本集中问题最大的,最黑暗的,最值得深思的问题,其实是
      --- “松田最后给佐藤的表白短信”。
    首先,在看我接下来观点的时候,容我为自己开脱——且在这里让我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其实完全没有必要针对中国人,像我,我向来
    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人的。既然鲁迅先生都说这样做没错,况且有荀子性恶论在前,
    我用最坏的恶意揣测 松田 ,应该完全没问题。
    步入正题,当看到 松田 对 佐藤 的短信表白“其实,我很喜欢你”时,我吓了一大跳:
    松田和佐藤的相遇可以说是浪漫爱情故事经典开始,如果说最后会结合完全不会出乎意料;
    但是首先他们相处的时间太短了,只有7天(百度百科);其次,短信示爱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们逻辑分析可以推测,人死之前会有比较强烈的倾吐欲望,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松田
    死前对 佐藤 表白,表面上合情合理。但是,松田会不会考虑到自己这个死前表白对佐藤
    可能造成的影响?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死亡只会给他最亲近的人造成伤害和长期的影响,
    如果松田不想佐藤持续伤心,他大可什么都不说,把关系定义于简单的同事关系,那么
    佐藤想必也不会太过纠结。大约大家都会同意,这种 极端条件下的表白,同时又是带有
    强烈“英勇献身”色彩的英雄的表白,很可能会对佐藤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佐藤可能
    一生都不会忘记松田。如果松田想要佐藤永远记住他,他做到了。很难说“想要佐藤永远
    记住他”是好心,因为这可能是对佐藤的极大束缚,可能佐藤和别人谈恋爱的时候就会想起他,
    无法开启新的感情。再加上上面对 松田送死可能的合理逻辑的分析,当我们以最坏的恶意
    来揣测松田的时候,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种关于松田短信表白背后动机的猜想。可能松田
    确实是爱佐藤的,但更可能的是松田希望佐藤永远记住自己,记住自己的死亡——就像自己
    记住荻原的死亡一样。松田希望通过自己的死,塑造另一个自己,担负起自己未能完成的重任
    ——向炸弹魔复仇。从我们上帝视角得出的事件后续发展可知,不管松田是怎么想的,事情
    确实完全按照这种猜想进行了——佐藤再也忘不了松田,忘不了松田的死亡,竭尽全力向
    炸弹魔复仇,不惜赔上自己。
    西斯空寂。    
4.对于TV 345 <<满月之夜的二元推理>> 中毛利兰飞身勇救灰原哀的场景,以及小兰数次
      表现出来的“圣母”情节的评论。    对于TV 345 <<满月之夜的二元推理>> 中毛利兰飞身勇救灰原哀的场景,结合小兰数次表现
    出来的“圣母情节”,我不认为是荒谬绝伦的,反而认为这很正常。首先,在对345集的分析中,
    我们依然那应该坚持是,考虑小兰获取的信息量。小兰不知道小哀是自己的情敌,对小兰来说,
    也就不是"女主角飞身替自己的"情敌"挡子弹",而是"大学生(虽然小兰还不是)勇救小女孩",
    类似“大学生从车轮下勇救小女孩”一样,这样是不是就没什么剧情逻辑上的问题?
    结合在286-288NY事件,648-650侦探事务所受困事件兰的行为,不难总结出兰“圣母”特点:    
1.不能有人死在我面前。    2.所有人都值得并且应当获得救赎。    很容易想到一个叫嚣着“要拯救所有人”的中二,啊,貌似中二都是这样。
    已经被日式相互理解和日式正义恶心惨了的我觉得其实这不难理解,就拿TV345来说,首先
    楼主所说的“女主替情敌挡子弹”的荒谬是不存在的,并且当时柯南也不存在危险,那么
    希望保护小女孩是很正常的“圣母”行为。并且,既然都变成鱿鱼了依然可以相互理解,
    那么又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一个犯了罪的人同样会有悔改的一天?我不知道这种日式相互理解
    的思想根源在哪里,但是小兰很好地贯彻了这种行为始终。
    然后我们判断一段情节是否合理,其实最重要的不是看这段情节是否与现实相符,而是看
    这段情节是否能够在剧中自洽。从NY事件到侦探事务所受困事件,小兰的行为毫无疑问
    前后一致,并没有出现什么前后矛盾的地方,所以我认为这并非是情节安排不合理的问题,
    而是剧中人物行为的价值判断问题。我们可以说小兰的价值判断很不正确,也确实小兰的
    持有的价值观在我看来很不正确,这些情节也传达了极其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但是
    我们不能说这些情节不合理,不合情理,因为一则小兰的行为并没有出现前后矛盾,这些
    情节仍然能够自洽,二则现实中持有如小兰这样“圣母”价值观的人我相信还是有的。
    所以,可以说TV286-288话,TV345话,TV648-650话很垃圾,因为它传达出了错误的价值倾向,
    因为它政治不正确(这个还真不好说是不是);但不能说因为它们不合情理/不合理所以垃圾。    
5.对于文学作品价值判断问题的一点小思考。    先陈述下我的观点,我对文学作品属性的划分依然是原来简单的二元论:内容/形式。
    这在S1都讨论过了,比如这贴:
    <<对于动画来说,内容和形式哪个更重要?>>
    (http://bbs.saraba1st.com/2b/thread-953092-1-1.html)
    我的基本观点是:    
引用 
单纯在某个历史时刻来讨论内容和形式没有意义,而我们永远都是出于某个具体的历史时刻,
    所以就现实来说到底内容形式那个对动画更重要没有答案。
    但放在纵向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内容是永恒的,而形式是历史的。
    所以,内容更重要。
    只要我们人类还存在一天,我们所关注的永远都是那几个宏大的概念,一千多年前我们思考
    的问题,到了现在,到了以前多年以后,我们仍然会思考。所以经典作品因为其内容而永恒。
    但是形式是历史的,任何一个形式都有其时髦和过时的阶段,因为形式毕竟是外壳,是依托
    内容而存在。
    但这只是放眼纵向的历史发展总路径才有意义的判断.对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
    总有在当时时髦的形式。所以丝毫不能说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具体来讲,形式决定了我是否看这部动漫,而内容决定了我对这部动漫的大部分评价。
    形式时髦而内容羸弱的番,就是现今大部分,也是看完就删的番——看能看下去,但是不会有
    任何好感。
    形式过时而内容精彩的番,我很难有兴趣,但只要开始,一定不会错过,评价也一定不低,
    也一定不会删掉,至少也是+1水平。形式内容完美匹配,那绝对是+2神作了。就个人而言,
    我还更倾向于内容一点,内容毕竟是本质,虽然我相信形式对动画的作用更大——人类是
    视觉动物,从来都是先感受再思考,感受到的是形式,而需要思考的是内容,思考是有
    巨大成本的,大多数人也都是懒于思考的——只要舒服就好。所以形式的时髦会让很多人
    愿意看,动画也好、电影也好,愿意看不就是成功?
    我们可以谈论过去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但我们无法谈论过去文学作品的形式。
    如今,回想起《娱乐至死》,我觉得形式对人的影响要远远超出我发上贴时的预计。
    这个仅仅是想法,就不多展开。
    而内容和形式背后,其实共同指向的是文学作品的目的,我认为其目的是:
     --- 真实地反映三次元,让我们了解现实。
    具体可以参见我刚来S1时,对于S1论坛来说还很不成熟时发的一个帖子(黑历史啊):
    <<只论剧情,神作是否都有一个特点:真实地反映三次元?!>>
    (http://bbs.saraba1st.com/2b/thread-878911-1-1.html)
    虽然很不成熟,但是到现在我的基本观点都没变,文学创作的目的就是:反映真实。
    所以,我所设定的值得思考之物是:
    --- "任何能够反映现实,给我们启迪的文学作品,都是值得思考之物。"
    而内容与形式,都是为文学创作的目的——反映现实服务的。什么样的内容反映了现实,
    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能够更好地反映现实。但最重要的,是现实是内容,而不是形式。
    但是我非常认同楼主的 娱乐性/社会价值/特殊影响 三分法。
    任何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作品,不论其真是质量好坏,不管是否反映现实,都是值得深入分析,
    投入精力的。    
6.关于《名侦探柯南》的其他一些小问题和建议。    首先,既然楼主提到了社会影响,提到了柯南和蝙蝠侠的共同行为准则,我一直好奇的就是,
    作为预期目标有一大部分是小孩子的《名侦探柯南》,如何消除剧中一些不好的信息带给
    孩子的可能恶的影响。比如,恐怖活动对生活安全感的不好影响。我看柯南很少,但想想
    就能想到很多次大型的炸弹威胁,包括《第十一个前锋》以及上面吵得最厉害的 <<震动的
    警视厅 1200万人质>>,虽然后者真正的威胁只有几百人。感觉活在东京还真是恐怖,动辄
    就几万人几十万人被恐怖分子威胁……再比如,死神小学生赖以成名的死神绝技,各种死人
    和各种谋杀的理由。我记忆最深刻的死亡是因为被害人的剽窃而导致的谋杀和死亡,这样的
    事件应该不少于3起吧.不知道有没有有心人统计过柯南到目前为止的谋杀死因,应该很有趣。
    那么,这样红果果地向儿童展现现实世界的险恶,大人世界的尔虞我诈,社会的重压真的
    大丈夫?
    其次,作为旁观党的我,有一点非常感兴趣的,是小兰对柯南(非新一)的情感变化。
    由于信息不对称与双重身份,我从理论上分析,小兰/柯南/小哀三人之间并非只是三角恋关系,
    更有可能是四人关系。由于小哀知道柯南和新一是同一个人,他们的关系就只有一条。但由于
    小兰并不知情,她对新一此人的情感,就必然包含两条线:小兰对新一情感;小兰对柯南情感。
    对动画没有连贯认识,我好奇小兰对柯南的感情是否有连续性变化和可圈可点之处,是否
    值得分析?
    我甚至直觉认为,这对主线剧情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不排除由此解决楼主所说的
    “三角关系的死锁”问题的可能。
    好了,关于《名侦探柯南》我能说的应该都说完了,不过我会继续拜读您的作品的,
    特别是《叛逆的鲁鲁修》那篇,真心期待您的回应,并十分期待以后与您继续交流。    
----------------------------------------------------------------------     mix的临时回应:      feilixina君回复的内容真是超级丰富!
      收到回复后,mix与feilixina君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主要内容是,最近mix有另外的工作要忙,
      所以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写作,以作出全面的回应.feilixina君表示理解,认为不急于一时.
      mix感谢feilixina君的理解,当这边其他事物忙完后,将尽快完成对feilixina君的回复~~
***************************************************************************  新增: 附录 <<名侦探柯南>>同人画廊 003 <<密封线外的柯南>>    ----------------------------------------------------------------------    
003 <<密封线外的柯南>>    原作者:   恋恋巡捕
    原帖地址: 
http://bbs.aptx.cn/thread-252572-1-1.html    画廊链接: <<卷纸上画的>>             
http://photo.blog.sina.com.cn/photo/5f4dcefdgx6C9HsLNKJ3d             <<奶瓶座>>             
http://photo.blog.sina.com.cn/photo/5f4dcefdgx6C9HAYkE444             <<狮纸座>>             
http://photo.blog.sina.com.cn/photo/5f4dcefdgx6C9HFrZrz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