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最初由 空月の梦 发布
难得您码这么多字,可惜我实在无意与人讨论真正的文学和商业作品之间的区别。说到底,我对山形的期待也仅仅是希望他能成为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家,而不是希望他成为文学大师....就我所知,所有大师都是痛苦的,也只有痛苦才能将一个人的灵魂锻炼到不朽之境,作为FANS我可不希望山形走上这个修罗之道。
山形已经证明了自己具有编故事的才能,经过历练之后,我想他的故事的现实色彩会越来越浓厚,文笔会越来越深沉透纸,人物也会越来越现实和复杂,总有一天这些积累会升华,我只是希望见证到升华的那一刻,在那一刻我所想看到的,也仅仅是下一个冰与火之歌,而不是战争与和平啊...
文学就是用语言建构故事没有错,关键是这个故事怎么说,说什么,从什么角度说,说“透彻"到了什么地步而已。
从叙事学角度来说,人生就是通过建构故事处理自己的体验,来赋予自己的故事(生活)意义。现实是借着叙事(语言)构成,并且维持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到的意义,都是叙事提供的。于是,人的现实观都是在语言中被建构的,故事就是生活,即便“在外面”有个真实的世界,我们也只能藉由语言去连接和理解它。因此,人类对自己和周遭世界的一切的连贯的感觉,本身就是在叙事的过程,随着叙事方法(认知模式)的改进,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能有进一步的诠释。对个人的诠释如果深入到一个程度,就变成对社会的诠释。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必然包括了他的种族和文化背景,时代的特征,价值观的取舍等等。一个人的故事是无法从故事背景中分割开来的,这个宏观背景我们姑且学黑格尔称它为“时代精神”好了——在叙事中反映“时代精神”的深度和准确度,决定了文学作者的功力。
就像你说的《战争与和平》,为什么它被称为经典名著?因为它通过几个主角所处的“特定环境”的描述,成功反映了整个19世纪初期俄国人,特别是俄国贵族普遍的生活图景。它的文学性取决于它对当时俄国社会“主流文化”的成功总结概括的程度,也就是说,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普遍性的程度。实际上这部作品超越了对主角个人生活的反映和诠释,而是反映并诠释出了整个19世纪初俄国人的“时代精神”。如果说某些文学著作是伟大的,那是因为它不仅仅成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它本身便参与了“时代精神”的构建。
当然要求在文化多元的当代社会去构建整体的时代精神是很困难了,所以文学性只集中于它对社会病理的揭露,解剖和疗治程度而已。你所说的大师的痛苦即来源于此——他们不是为了痛苦而去痛苦,而是他们通过对一个个独特个体生命的总结与诠释,最终深深地接触到了时代病症的根源,所谓人性的幽暗之处。没有“幽暗意识”是成就不了大师的,然而只有幽暗意识,无法从人性的光明面提炼出解毒剂,只会沦为不可救药的悲观主义者。
说到这里,可以联系到《文学少女》第八卷对于文学的使命到底是揭露黑暗还是展现光明的争论,实际上心叶最后的答案正是叙事学的观点:文学(叙事)的目的不是“找出”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而是通过对生活体验的处理“建构”出这种意义。